【前言】
“克制私欲来顺应天理,修养品德且擅长文学”,这是晚清时候的大官左宗棠,在去乔家大院拜访主人乔致庸时写下的一副对联。
说起乔家大院,大家伙儿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晋商乔致庸的身影。他靠着精明的生意经,积攒下了数不清的家产。
但是,新中国成立后,乔家就衰败了,之后再没人涉足商界。那么,乔家的子孙现在都在忙活些什么呢?
【传奇人物:乔致庸】
乔致庸,这位有名的晋商大佬,家里是做买卖的。他小时候,爸妈就离开了他,是哥哥乔致广一手把他拉扯大的。
乔致庸比他大哥小了整整二十岁,打小他就爱啃书本,家里人也都盼着家里能出个文化人,所以就没让他沾手家里的买卖。结果,等到乔致庸三十岁那年,家里生意里里外外的事儿,他还是一概不懂。
真没想到,乔致庸刚成为秀才没多久,他大哥就突然离世了。没办法,家族的担子只能落到乔致庸肩上。他只得忍痛放下心爱的学业,一个人踏入那个充满算计的商业世界,去闯荡那片复杂的“战场”。
那时候,晋商们碰上了大难题。想当年雍正时期,山西的商人们走南闯北,主要跟俄国人做丝绸和棉布的生意。可谁承想,俄国人看上了晋商们随身带的茶叶,结果,从那以后,茶叶就变成了晋商买卖里不可或缺的一块儿。
乔家也没落下这波好机会,捞到了不少好处。他们在贸易路上开了家茶馆,规模还算可以。
但是呢,乔致庸刚一开始掌管家里的生意,就撞上了太平天国运动闹得凶的时候。湘军和太平军在江西那边打得不可开交,结果把商路都给堵得差不多了。
面对这种新情况,商家们真是束手无策,他们不敢拿命去赌,在危险的商道上奔波,只能在家里唉声叹气。乔家的茶馆生意呢,也跟着遭了殃。
有天,茶店老板找上了乔致庸,对他说:“咱们卖茶这行,比起其他家可是晚了一步。现在好不容易情况好转些了,可万一货物跟不上,说不定就得关门歇业了。”
乔致庸一听说这事儿,心里头就犯了难,真没想到,自己刚接手就撞上了这么大的一个坎儿。
正当他急得没办法时,一眼瞥见了手边的《宋史》。他突然灵光一闪,记得唐朝时茶马古道是通过云南连接四川和西藏的。可到了宋朝,西南那边不通了,那茶叶是在哪儿种的,又是咋运到北方的呢?
乔致庸翻出了史书和地图,认认真真地看了一番,最后发现了个好地方,名叫“羊楼洞”。这地儿不光在湘鄂两省交界,还是南宋时候“茶马古道”的起点呢。
第二天一早,乔致庸就去找了掌柜,跟他说想再走一遍那条老路,还打算瞧瞧“羊楼洞”那儿现在还种不种茶。
乔致庸抵达那地方一看,嘿,当地人种茶的真不多了。就算有茶,也只是些普通的绿茶,根本不是俄国人想要的那种砖茶。
乔致庸这回又头疼上了,乔家若想茶叶买卖继续做下去,非得把“羊楼洞”那条商道给走通不可。先不说得买多少地,光是种茶、摘茶,再做成砖茶,就得花上好一阵子时间呢。
不过,要是放弃了茶叶买卖,那以前走的那条商道上的茶馆就得关门大吉。想了想利弊,乔致庸心一横,下了大注。他花了好多钱在羊楼洞买了片山地,还找来了当地的村民们种茶,接着又建了个专门的工场来做砖茶。
没多久,乔致庸的生意就红火起来了。当地的晋商们纷纷找上门,都想跟他搭伙干。为啥呢?“羊楼洞”这地儿啊,位置好得没法说,自然就成了晋商们眼里的黄金商道。
结果如下:就这样,“羊楼洞”慢慢变成了中南地区茶叶生产最多、交易最热闹的地方,大家给它起了个外号叫“小汉口”。
之后,乔致庸下功夫经营,茶叶买卖日渐红火,成了乔家新的赚钱门路。到了1832年,乔致庸特地在祁县城里头开了家新茶庄,名叫大德兴。
没办法,晋商开的茶店一个个关了门,乔家的买卖也遇到了大麻烦。眼看后路都没了,乔致庸只好破了乔家不跟官府做生意的老规矩,开始跟官员们打交道,想办法解决难题。
后来啊,乔家就把和官府联手当成了做生意的一条重要路子,官府也瞧上了这里面能捞到不少好处,就跟乔致庸搭上了伙儿,一起合作。
1881年那会儿,乔致庸搞了个新玩意儿,叫“大德恒”票号。过了三年,他决定不再捣鼓茶叶买卖了,而是全身心投入到金融这行当里。
渐渐地,乔致庸接手乔家生意后,把它经营得红红火火,成了山西数一数二的大富商,他自己也得了个绰号叫“亮家底儿的财主”。
19世纪末,因为好多年的打仗,经济变得一塌糊涂,清王朝也慢慢不行了。这时候,乔家不再像以前那样不操心家宅,而是买了好多地块,这才建起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乔家大院。
【乔家家风】
都说钱财难守三代,但乔家却打理得相当出色,这多亏了乔家良好的家风在起作用。
到了乔致庸当家那会儿,他管家可严了。在祖宗传下来的家规基础上,他又添了好些规矩。比如说,家里头不能娶小老婆,对仆人得和善不能虐待,赌博、吸毒这些坏事儿绝对不允许,出去乱逛、胡混也不行,还有啊,喝酒也不能过量。
他是个商人世家出身,总跟孩子们说:“做买卖,最重要的是讲信用,然后得讲义气,赚钱才是最后考虑的。”这话深深影响了乔家的后代。
据说,清朝末年时候,山西那边粮食和油料作物收成不好,结果油价就涨了起来。乔家的复生油坊见状,赶紧从包头那边调来一大堆胡麻油,然后运到山西去卖。
没想到,负责胡麻油的伙计偷偷混了假油进去,打算拿差的当好的卖,多赚点钱。这事儿没多久就被掌柜知道了,他马上让人把假油都收回来,又重新装了真油送去山西卖。
这次油市交易,乔家虽然吃了不少亏,但却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好评。这么多年来,商户们偶尔会有以差充好、短斤少两的念头,但乔家从未有过这样的行为。
在包头那会儿,乔家的复字商铺卖面粉,说是一斤,其实给的是一斤一两。这事儿一传开,老百姓们都抢着来买。没多久,乔家就把包头的面粉生意给包圆儿了,还落下个“乔家复字号,大方卖好货”的好名声。
而且啊,乔家对待那些有金钱交易的商家,总是特别大方和讲义气。
听说,在20世纪刚开始那会儿,乔家和包头的一个商家合伙做生意,结果赔了不少钱。那个商家的老板欠了乔家好几万两白银,可他就是没法还上。
那时候,乔家的大当家是乔映霞,他二话不说,就决定把人家的欠款全免了。他觉得,跟人家打官司要债,还不如拿这些钱来显示自家的宽厚,顺便卖给对方一个人情,这样两家人的关系也能更亲近些。
那商家得知消息后,没想着带着钱一走了之,反而是等手头宽裕些了,就慢慢把欠乔家的钱一点点还清了。
这样做不仅维护了乔家的信誉,还给他们赢得了好口碑。因此,好多商户都乐意和乔家合作,就因为乔家人看重信用,不太计较利益。
1930年的时候,山西的大军阀阎锡山,在中原大战里头被打得惨败。结果呢,他弄出来的那个“晋钞”就跟废纸似的,贬值得厉害,跟一张普通的白纸没啥两样了。
这时候,乔家的大德通票号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,他们拿出历年积攒的公积金,按照新定的钱数给想取钱的储户们换了钱。这一换,乔家的账上就少了30万两银子,亏了不少。
不过,乔家的掌门人乔映霞还是那句话:“就算大德通真的撑不住了,咱自家人也不会落到没饭吃没衣穿的地步。可话说回来,那些钱对储户们而言,那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,是他们的命根子啊。”
要是乔家那时候趁机赚国家的难财,那不就跟那些只图利益的小人没啥两样了嘛。这事儿过后,大伙儿都议论纷纷,说乔家才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考虑的商家。
乔家之所以在动乱年代里能站稳脚跟,长久不衰,靠的不光是他们经商的那一套本事,更重要的是家里代代相传的好风气。
要是没了个好领头人,家族就难以凝聚,更别说事业能红红火火了。
【乔致庸的后人】
聊到乔家的后代,乔致庸膝下有六个儿子,可这些儿子在经商上都不太在行。唯独三儿子的儿子乔映霞,他是个有本事又精明的人。乔致庸特别看重这个孙子,于是就把他当作下一代的当家人来培养。
乔映霞19岁那年,就挑起了家族的大梁,从乔致庸手里接过了接力棒。他继承了乔致庸的好多本事,管起家来特别严格,而且心里那股干事业的劲儿,比谁都足。
早些年,他接受了好多年的家庭教育,特别佩服康有为、梁启超这些人,还加入了同盟会。在祁县,他大力提倡办教育,改掉不好的老习惯。他是那儿头一个穿上西装、剪掉辫子的人。
所以呀,乔映霞算是那会儿的社会潮人,也是乔家里头最有出息和本事的当家人。
乔家生意,曾经在他掌管时红火过一段时间。但好景不长,军阀们打来打去,弄得天下大乱。那会儿,军阀冯玉祥也趁机对乔家下了手,抢走了他们150万两银子和快300万斤的粮食。
打那以后,乔家的买卖就一蹶不振,再也回不到以前的风光日子了。
另外,说说乔家的第六代传人乔铁民,乔映霞的第二个儿子。抗战一结束,乔铁民就领着人去了包头,整理并结算乔家复字号的产业。他还把那些各地的店铺,要么以很低的价格分给职工,要么就直接卖给国家了。
乔家后来就不再参与那个乾隆年间就创立的复字号生意了,彻底退出了商界。虽说乔家不再做生意,可乔铁民对那些跟了多年的老伙伴们,都一一做了周到的安顿。
之后,乔铁民为了养家糊口,就在北京当起了老师,他辗转了好几个学校教书,最终留在了崇文区的李村小学。
得说一下,尽管乔铁民这辈人不再做生意了,但他们乔家在外头还是特别有名气。
这事儿啊,全因为乔家第七代的乔燕和。她是乔铁民的心头肉,生在了一个大富大贵的商人家庭。可奇怪的是,这丫头数学老是不开窍,家里头因为她这事儿没少念叨,乔铁民也是急得直挠头。
可没想到,乔燕和居然迷上了唱戏,还背着家人去考了试。一直到她被北方昆曲剧院选上了,乔家人这才知晓这事儿。
起初,乔家全家人都极力反对,原因是家里有条规矩,明文规定谁都不能听戏,也不许在家里唱,怕的是沉迷其中,荒废了正事。
之后,多亏了乔铁民的一番好言相劝,家里人才答应让她去试试。谁承想,这一试,她竟然试出了大名气。由于唱戏唱得特别出色,乔燕和的名字频繁登上了报纸。见此情景,家里人慢慢转变了对她从事戏曲的看法,都开始全力支持她了。
最终,乔燕和通过不懈努力,在昆曲界闯出了名堂,成了大家公认的演唱名家。
【结语】
总的讲来,乔家的孩子们都挺有出息,他们虽然没继续经商,但在各自热爱的行业里大放异彩,也算给乔家争光了。
说起晋商里的乔致庸,那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——讲究克念。乔致庸做生意,讲究的是诚信为本,心里时刻有把尺,衡量着每一个决定。他对自己对家人,要求都严,明白克制私欲、念念不忘初心,才是长久之道。在商海浮沉,他始终记得,克念不仅是对自己的约束,更是对家族未来的负责。就这样,乔致庸以克念为准则,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赢得了大家的尊重。
乔志远家族的后代---生活快讯乔志远的后辈们,如今也在继续着他们的生活。这些乔家的传人,虽然生活在现代,但依然保持着一份对家族历史的尊重与传承。他们或许不再像先辈那样经商走天下,但乔家的精神和传统,在他们的生活中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。通过他们的故事,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源自乔致庸时代的坚韧与智慧,仍在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。
乔家老宅的传家之宝——郑清坡的家训乔家大院里,一直流传着郑清坡定下的家训。这些家训啊,就像是乔家的指南针,指引着后代们该怎么做人、做事。郑清坡他老人家说的,都是实在话,讲的是为人处世要正直,做事得勤恳。家里每个人,从小就得听这些,记在心里,照着去做。这样一来,乔家的子孙们,一个个都品行端正,在社会上也能站稳脚跟。这些家训啊,简单又明了,就像是咱们平时说话一样,没有啥弯弯绕绕。可别看它简单,里面包含的道理,那可是够深的。乔家能一直这么兴旺,这些家训啊,功不可没。所以说,郑清坡给乔家留下的,可不只是几句话那么简单,那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,得让后代们好好传承下去。
